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个体农民自谋生路与公社集体经济中的农民的生产与生活的差距

0 / 3118

0

主题

0

帖子

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2 05:46: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采摘园七八个看守果园的老太太正在闲聊,我们加入了她们的谈话:  “诸位好!日子过得好吗?”  “马马虎虎。”  “您们对你们村的大集体生产感觉怎样?”  他们七嘴八舌的回答:“不怎么样。”  我找了一位年岁较大的问道:“您能仔细谈谈感觉不好的原因吗?”  她爽快的回答“第一,不自由;第二,挣钱少。不自由就是所有干的活,都要听队长指挥;挣钱少就是比不上卖冰棍的或者卖煎饼的收入。”因为笔者勒马上世纪曾在一个效益不错的生产队挣过工分,这几年也到过农村进行过考察。他知道开放前的生产队队长都是种田多年的庄稼把式,那块地适合种什么、怎么种完全心中有数,责任信还极强。每天干完活,现场评议各人应得工分。谁干活出质量问题,队长会把这人骂的狗血喷头,还会要你返工——这可能就是不自由吧。分田到户以后可好,想种啥种啥,听说养猪挣钱,一窝蜂养猪,猪多了卖不出去;听说养兔挣钱,一窝蜂养兔。再闹个瘟疫,全完蛋。我调查的几个村庄包产到户后农民们折腾了几年,没有一户致富的。现在都出去打工了,田地也撂荒了。  笔者继续问道:“你们这里目前只有几个卖冰棍的和卖煎饼的,如果诸位参加进去,游客有限,卖冰棍的和卖煎饼的还能挣现在那么多钱吗?如果你们到晋州去卖冰棍和卖煎饼,需要健康证、营业执照、营业场所,这些都需要钱,你们办得到吗?少一样就会罚款。”他们愕然了。  笔者说道:“诸位都六七十岁了吧,为何不在家养老还在这儿挣这不自由的钱?”  她们回答:“这是队里对我们的照顾,轻松活,一天七十块钱。”(后来和队长谈话,队长告诉我们,为照顾这些退休的老人,每年大致安排他们看守果园之类的轻工作,挣5000多块钱)  我又问道“你们在家里给儿子看孙子,他们能一天给你七十块钱吗?如果你们需要钱,手心向上给儿子要个千二八百的。他们会痛痛快快的给你们吗?”他们面面相觑,直摇头。  我又问道:“据说你们队六十岁到七十岁,每月发90块钱的养老金,岁数越大养老金越多。周边的那些村庄办得到吗?”  他们回答:“办不到。  我又接着问:“你们村有偷盗、抢劫、赌博、嫖娼卖淫的吗?”  “没有。你说的这些问题这些周边村都有,越是富裕的村越厉害。”  “诸位有什么特殊的致富能耐吗?”她们直摇头。  我叹口气说道:“你们太不知好歹了!如果村里的大集体当初分田到户,是不是今天你们的子女都出去打工了?若如此,你们在家里看孙子,还能享受如今的天伦之乐吗?再说,你们村也有外出打工的。他们有发大财的吗?”  他们齐声回答:“没有。”  “前后左右对照,你们现在知足了吗?”  老太太回答:“现在知足了。”  我还不依不饶,说道:“为什么你们刚才这么不知足?”  一老太回答:“第一,我们糊涂;第二这些年上面一直宣传谁发家谁光荣,谁受穷谁狗熊。谁不想发家致富啊?可是发财也是有条件的啊?我们现在明白了。”  “你们应当感谢谁啊?”  “感谢雷金河老书记,感谢毛主席当年制定的的合作化道路。”  我们高高兴兴的结束了与他们的谈话。  (三)周家庄村民印象  笔者最近几年到过河北的一些村庄,与这些村庄的村民相比,短短两天的接触,周家庄村民还是具有计划经济时期农民的淳朴本性。  中午时我们在“人民公社大食堂” 就餐,盛菜盛饭都是大盘子、大碗,量大份足。七八个热菜,两三个凉菜,九人就餐,不到200元。可见周家庄人的实在。即便是那几个糊涂老太太,待人也十分诚恳,一边聊天,一边采摘果园的梨让我们品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逛了这么久,何不进去瞧瞧!

登录 发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