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暗香浮动月黄昏

0 / 1332

0

主题

0

帖子

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3-10 15:35: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暗香浮动月黄昏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林逋《山园小梅》   

   

  夜半时分,品读宋人林逋的诗,就好像在漆黑的夜空之间,突然出现一颗明亮闪耀的孤星那般,给我抑郁的心头带来了一抹亮色,让我激动不已,乃至拍案惊奇。   

   

  百花已经飘零,只有梅花在园中独自绚丽地绽放着。黄昏薄暮之中,可以看见池塘清浅明亮的水里,梅枝花影在浮动,清幽的月光之下,缕缕香气沁人心脾。霜冷的空气里,飞鸟想要落向梅花枝头,要先觑眼偷看一下梅花,漂亮的蝴蝶如果知道世间有这么美丽的梅花,一定会为她献身断魂的。可幸的是我这微微吟出的诗句可以与她亲近戏狎,无需用酒宴乐舞与她举杯共饮来亵渎她。   

   

  诗境若画,清幽明丽。从这首诗里可以品味出诗人贞静闲雅,与世无争的内在情愫与品格。清人张潮在《幽梦影》里有一句话云:“以爱花之心爱美人,则领略自饶别趣;以爱美之心爱花,则护惜倍有深情。美人胜于花者,解语也;花之胜于美人者,生香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香而解语也。”同是文人,都有爱美之心,林逋的爱美之心在梅花上,但张潮却是“舍生香而解语也”,张潮的品格与林逋之比,一个是儒雅,一个是高脸上长白癜风洁脱俗。若以今人之论,盖类林逋者,寥寥也。多与张潮相似,宁舍其花而让美人入怀。   

   

  此一角度观之,林逋该被称为千古第一爱花之人。爱花之程度,甚于爱美人,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竟至终身不娶。故此,在古代文人中被誉为“梅妻鹤子”之人。   

   

  诗人林逋这种超凡脱俗之举,绝不是一种姿态,更不是一种矫情,而是以其生命和气息与花相融一体,血浓与水。花就是林逋,林逋就是花。诗人是杭州人,从小就孤僻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通,他自甘贫苦,远离喧嚣的荣华之地,喜欢恬静淡雅的生活。长大以后,也曾到江淮一带漫游过,但繁华喧闹的都市,朱门酒肉与歌舞之地居然成了他特别讨厌的地方,所以,他忘情流连于山水之间。到了40岁以后,他干脆在西湖的孤山深处,搭了间草房,定居在此。耕作之余,种植梅花,蓄养仙鹤,且常常驾了一叶扁舟浪游西湖,与西湖附近寺庙高僧以诗结友,往来不断。客人一来,如果他不在家,其门徒就把他蓄养的仙鹤放飞,林逋一见仙鹤报信,立刻荡舟归回,与客人相见。   

   

  他的这一隐士生活,与古代其他文人追求的那种隐士生活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很多文人雅士的隐逸,不是真的隐逸,而是以此沽名钓誉,以引起朝廷的注意,以此消遣怀才不遇的愁闷,如李白隐逸寿山,陶渊明隐逸终南山等。或者被贬后看破红尘,被迫走上隐逸之路,是一种消极的隐逸。况且,隐逸生活是非常清苦的,非一般人所能承受得了的。对平常百姓而言,想做隐士也是不可能的,至少在经济上无人资助,隐逸几天怕就得喝西北风了。只有那种家底殷实,经济基础雄厚,或者达官贵人的子弟才能去过真正的隐士生活。林逋依靠的不仅是他和门徒的耕耘,家里的经济底蕴,以及做朝散大夫的林璋、做盈州令的林彬两个侄儿,而且丞相王随,杭州郡守薛映都有来往,都是敬重他的诗友。他在孤山翻盖房子的钱就是郡守薛映给他的。当时的名流,如范仲淹、梅尧臣等都与其和诗唱词,相互往来。   

   

  与这些高官专业看白癜风的医院和名人交往,其才名自然与日俱增。不久,才名和事迹传到宋真宗的耳里,读了他的一些诗,非常佩服,便赐给他粮食布匹,对府县下诏,要照顾好他的生活。林逋自然感激万分,虽然这样,感激归感激,他并没有因此觉得高人一筹,而是谦卑以人,以平常心待之。这样的事如果换了李白,换了孟浩然,怕是就要趾高气扬了。因为,这时候如果想当官,基本就是点头和摇头的事,不费吹灰之力。这也是很多隐士期盼的一天。朝廷里他的那些诗友都劝他下山做官,他却很真挚地坦然了自己的追求,“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我的追求不是功名富贵和家庭的美好,而是与我相宜的青山绿水呀。   

   

  这一追求伴随了他一生,真的达到了超凡脱俗之境,即使在死前,他在自己草房附近,立了一块墓碑,镌刻了一首诗:“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这是给自己写的墓志铭,也是自己一生淡泊名利,与世隔绝,清高自守的写照。自己死后如果有人要搜求自己的诗稿,可喜的是我压根就没有诗稿留存。世人看到的将是茅屋与对面的孤坟和一些萧疏的修竹。   

   

  是的,林逋的诗的确没有多少,因为他怕有留名之嫌,所以,他写完一首诗,随即便予销毁。现存他的300多首诗稿都是当时那白癜风人群些知道他不想留名人,而故意收藏下的稿子。正如他自己所言:“我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   

   

  他的这种品格不仅赢得了世人的赞誉和敬佩,也感动了皇帝宋仁宗,在他六十一岁去世时,为他悲哀悼念,赐给他一个“和靖先生”的谥号。他的坟墓就是他自己立下墓碑,刻有自己写的墓志铭的那座坟墓。   

   

  有趣的是,张岱《西湖梦寻》里记载,南宋灭亡后,盗墓贼挖开了林逋的坟墓,心想要发一笔大财,谁知,坟墓里仅有一个端砚和一只玉簪。   

   

  诗人林逋的一生,就是梅花的一生,就是仙鹤的一生。他所走过的“梅妻鹤子”的人生,可说是千古绝唱。不但前无古人,怕也是后无来者。他完全羽化为盛开的梅花,羽化为翱翔的仙鹤,圣洁脱俗,凌霜傲雪,独步于千百年历史的上空,与追名逐利的世人形成了一个最鲜明的比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逛了这么久,何不进去瞧瞧!

登录 发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