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农产品滞销热点问题根源分析

0 / 2690

4

主题

4

帖子

76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6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9 11:49: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林果网讯:农产品滞销热点问题根源分析

1、受宏观经济调控影响,市场流动性资本供应减少,昔日所谓“游资”大幅度撤离一线战场,参与购销农产品的资金流量似乎比上生产年度大幅度减少,农产品购销“寒冬”来临,“血液”流通缓慢甚至停滞,造成消费终端供血不足发晕,生产一头淤血感染甚至出现“败血症”。这是外因之一。

2、国家对于农业生产区划工作严重滞后,很多地方甚至撤消了或者削弱了“区划办”,在全国范围内,菜品等农产品生产布局不科学、不合理,浪费了极大的农业社会资源,全国范围内同一品种同一季节重复布局生产,省、市、县、乡镇范围布局更是模仿、复制严重,各地普遍站在本地区利益角度布局生产结构,忽略市场调节、交换机制,阻碍了菜品在大范围交换、交流,阻碍了产品商品化必然通道,产生滞销。举例说明,南方冬早番茄与北方日光温室大棚番茄基本就是同一个时间上市,而南方露地番茄生产成本要远比北方温室大棚生产成本低。这是外因二。

3、公权出租严重,导致流通环节成本加大,蔬菜流通环节的运输路费,燃油费,摊位租金、交易收费、当铺收费已经类似其他消费品标准,从根本上忽视了农产品的季节性和特殊性,导致贩子轻易不敢收、不敢卖、不敢拉,动辄就赔钱。产销过程“肠梗阻”。这是外因三。

4、"CPI指数当中消费品占据很大比例,农产品价格指数又是其中最主要的,占据CPI指数较大比例,因此政府为了抑制CPI过快上涨,会在价格涨高时候给予各种打压措施,乱补贴、干预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本来农产品生产固有其自身的可调节性,完全可以根据市场走向自发适应,无需打压。加之这些补贴大部分没能落到实实在在从事生产的人手里,根本上就不可能达到预期。每一轮打压,便会有很多的中低层就业者蒙受损失。这对于行业产销稳定实在不是好事。也可以说,每轮暴涨暴跌行情似乎都离不开因为补贴、支持阴影作用。这是外因四。

5、因为“GDP”成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主要指标,因此地方政府在市场经济面前不善作为,不是从农业市场角度出发去作为,而是从自己政绩角度出发,鼓动农民集中连片盲目发展各类“基地”、“合作社”,一味图规模大,名声响、图好看,贪图生产的入境效果,而忽视进入市场的效应情况。甚至一些地方政府动用财力,一直在打造本地的特色产业,比如建“土豆都”、“姜都”、“蒜都”等,这些行为从专业化分工来看没问题,但也有些地方政府其实并不了解全国市场的种植行情,只是为了扩大本地某类作物的种植面积,单纯在补贴、灌溉投资上向某一种作物倾斜,人为地诱导了农民大量种植,结果导致产量暴增,价格暴跌,今年内蒙不少地区的土豆价格暴跌就属这种现象。这是外因五。

6、商业投机者的闯入也加剧了波动的频率。除了一般的跟风炒作外,近年来还出现商业性农民,这些农民一般是在城市打工后赚到了钱,当看到某些农产品价格高而有利可图后,就通过贷款筹钱到农村大规模包地种植某种菜果,也有一些企业、个人在其他行业发财了,或者被某个电视媒体致富经节目煽动,就筹款租地闯入农业种植。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中都有这类商业农民的影子。比如海南的商业香蕉农、江苏的商业西瓜农、内蒙的商业土豆农、山东的商业大蒜农等,他们过去不种或者很少种植这些作物,当看到市场有机会就短期大量加入。这类新型商业农民投机者的加入,会使市场某种农产品短期内供给急剧增加,加剧了市场的动荡,也让原来一直从事某类农产物的专业农民受损。这是外因六。

7、我国目前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价格剪刀差太大。我国政府对粮食作物一直承诺敞开收购,农民卖多少粮食政府都会照单收购,近年来我国粮食价格一直也在微涨,很少会出价格暴跌现象,为什么农民不选择种粮食而要种植风险很大、又不易贮藏的生姜大蒜与白菜?核心原因当然是利益,是我国目前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价格差距太大所造成的。管理的再好,一亩三分地纯收入也很少能超过1000元。我国农民人均耕地又很少,除了新疆与黑龙江农垦人均耕地多些,其他地区也很难拿到大量的承包地。我国又一直实行低粮价政策,市场粮价一直在国家订价基础上小幅浮动。而经济作物一般随行就市,通过集约种植不受耕地面积约束,每亩产量很高而且可以一年多茬种植,价格高时种植一亩黄瓜、生姜,纯收入2-3万亩也不算高,与收植粮食作物相比每亩收入差距40倍甚至上百倍。如此巨大的粮经收入差距,自然会吸引那些有经济头脑的农民冒险赌一把,即使一年赔一年赚,其收入也远好于单纯种植粮食。如果目前这种粮经收入差距得不到有效的缓解,以后还会吸引更多的农民来种植经济作物,从而导致暴涨暴跌的频率更大。2008年金融危机后,回乡务农的新生代农民工在种植选择时一般都弃粮搞养殖与种菜,因为他们在城市呆久了,有很强的商品意识。目前这种商品价格意识的农民愈多,则价格波动的频率会愈大。这是外因七。

8、机构蓄意蛊惑人心,媒体推波助澜,打造声势,助长了投机行为,专家充当利益代言人忽悠了农民。多年来我一直在观察,在农业生产领域很多类似股市“黑嘴”特多,极少“乌鸦嘴”。一些利益集团为了自己利益目的,邀请某些“专家”大肆宣传某个种植行业的爆发信息,有些种子企业不顾生产领域实际需要,大肆造谣虚张声势,制造恐慌抢购种子热潮,也有农产品采购商、经纪人与种子企业暗中联手,在自己熟悉的业务地盘放出风声下季度只收购某某品种等忽悠百姓一哄而上买种子扩大种植。一些媒体不顾客观事实,仅仅报道某某人种植什么发财案例,绝少报道诸多的惨败案例。理应是作为媒体不光是报道正面积极一面,还应该客观的报道宣传那些失败惨痛的案例给大家警示!媒体对于农业宣传似乎仅仅局限在“某某发财”和“产品滞销积压”2方面。很多种植合作社、基地背后似乎都有所谓领着地方政府待遇补贴的农业专家影子在活动。这个季节,常见专家指导下的甘蓝、白菜、土豆丰产卖不掉特多。这是外因八。

9、农业领域的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绝对不是国家化的自由“小农经济”。改革开放几十年,我们打破了农民的小农经济意识,却无形在建立国家化的自由农业小农意识,各级机构、政府再鼓励农民放弃小农意识,却无形中走进大国家化的自由小农意识领域,疏忽了农业需要的是宏观计划下的市场经济行为,绝对不是微观高度自由化的计划经济行为,新的转型时期,需要改变的是我们政府管理层对于农业重新认识,不仅仅是教育农民的问题。涉农政策出台以及涉农措施的组织实施更应该站在国家全局层面上科学的、有节奏的去把握、去平衡。比如,倡导农民成立合作社,就需要考虑合作社可能涉及产销环节各个方面,财政、金融、教育培训、土地、物流、市场介入等等因素需要高度科学实际去给予引导支持,不能脚疼医脚,头疼医头,管理层总是充当消防员角色是不科学。这是外因九、

10、农民自身从业素质机亟待提高,大多数产品滞销地区农民会有这样一个思考:我不跟着别人种植,自己种植出来东西没人要,也有很多种植者是根据上个季节某产品行情好坏来安排自己种植项目。尤其在农业转型时期,农民乃至农业从业者需要的不仅仅是种植技术、还需要掌握获得信息、消化信息、应用信息、反馈信息、甄别信息能力。拿种植项目选择来说,就应该明白什么种子脱销,可能意味着播种面积过大,会遭遇滞销可能;也要对于媒体的宣传报道给予科学甄别,透过现象看本质,谨防道听途说,谨防被忽悠。对于那些投资农业的“商业化农民”来说,一定要明白“农业如是好,为何农民工那么多”问题之后,再考虑下手。这是内因。
  本文由 中国林果网 供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逛了这么久,何不进去瞧瞧!

登录 发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